高剪切分散機通過轉子高速旋轉產生剪切力(剪切速率通常5000-50000s?¹),實現物料破碎、乳化與均勻分散,其剪切速率與分散效果呈“非線性關聯”,需結合物料特性與工藝需求精準調控,避免過度或不足導致分散失效。
一、剪切速率對分散效果的核心影響規律
低剪切速率(<10000s?¹):分散不充分,均勻性差
當剪切速率低于物料破碎閾值(如顏料顆粒分散需12000s?¹以上)時,僅能實現物料初步混合,無法打破團聚體(如納米顆粒易形成微米級團聚),導致分散后粒徑分布寬(跨度>2)、沉降快(1小時內出現明顯分層),適用于低要求的粗分散場景(如普通涂料攪拌)。
適宜剪切速率(10000-30000s?¹):分散效率高,穩定性優
此區間剪切力可精準破壞物料團聚鍵(如范德華力、氫鍵),同時避免過度剪切導致的物料降解。以乳液制備為例,剪切速率20000s?¹時,油相可被破碎為1-5μm均勻液滴,乳液靜置72小時無分層;顆粒分散時,粒徑可控制在目標范圍(如顏料分散至50-100nm),且粒徑分布跨度<1.5,滿足高要求場景(如化妝品、精密陶瓷漿料)。
過高剪切速率(>30000s?¹):能耗激增,物料劣化
超過臨界值后,剪切力過剩會導致:①物料熱降解(如高分子聚合物因摩擦生熱發生鏈斷裂,黏度驟降);②分散體系不穩定(過度破碎的顆粒易重新團聚,或液滴因界面能過高發生coalescence);③能耗呈指數級上升(速率翻倍,能耗增至3-4倍),僅特殊場景(如超細微粒制備)短期使用。
二、關鍵調控因素與匹配策略
物料特性決定適宜速率:高黏度物料(如瀝青)需更高速率(25000-30000s?¹)克服內摩擦力;低黏度、易降解物料(如生物制劑)需控制在10000-15000s?¹,避免破壞活性成分。
設備參數聯動調節:通過調整轉子轉速(轉速與速率正相關,轉速提高20%,速率約升18%)、轉子-定子間隙(間隙縮小50%,速率可升30%-50%)匹配適宜速率,例如分散納米碳酸鈣時,間隙從0.5mm調至0.2mm,速率從20000s?¹升至28000s?¹,粒徑從80nm降至50nm。
綜上,高剪切分散機需遵循“適宜速率匹配”原則,通過預實驗確定物料臨界剪切閾值,結合設備參數精準調控,在保證分散效果的同時降低能耗、避免物料劣化,適用于化工、醫藥、新材料等多領域的分散工藝優化。
